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課程功課-反思文章10

本次很多篇文章對我很有啟發,尤其有一篇講及在精神科開設NT小組,分享當事人的成功經驗,並讓其他人做迴響,其做法和我現在正進行的小組非常相似。而這小組的設計很適合組員流動的開放式小組,這也啟發我,為我原本的煩惱(有時參加者未必能定期投入在一個小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路,因為我已在構思未來如何運用NT於義務或原本的工作中,這個做法很值得我學習。

另一篇對像為孩子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父母的文章,也讓我感觸特別深,許多內容和家長的心路歷程,與我現在關注的家長也有許多相類似的地方。看到他們把自己的歷程、知識與技能、希望和夢想可以記錄、分享、交流時,我也想嘗試做類似的工作。事實上現在我正主持一個網上論壇,不過若以NT為本,而非以專業知識為中心,相信更能提升父母的agency。

而懷特所寫有關Psychotic experience and Discourse,提到精神疾病被病態化,我在自閉症領域中有深深的體會。回想,當中確是非常複雜,不能一概而論。對一些家長來說,孩子的診斷讓他們終於鬆一口氣,因為他們可不再被打為不懂教養孩子,而孩子表面看來的不合作行為,也得到比較公平的理解-例如是源自感覺統合困難,而不是刻意的反叛或干擾別人。

但同時間,被貼上自閉症的標籤,也帶來被病態化而來的壓迫,例如以為自閉症一定等於智能低下而漠視要去發掘和了解孩子本身的意願,許多因自閉症建構的組織不斷強化其主流治療思想,壯大了的是這些組織和專業(自閉症的治療可以動輒數萬至十數萬一個月,還未計算許多另類療法),而真正能讓家庭和這些孩子受惠多少確是未知之數。
當和這些家庭談到自閉症時,我們確要非常小心和意識到自己的位置,避免站在絕對權威的位置。事實上,科學研究對自閉症的成因,徵狀等仍存在許多爭論,對療法也眾說紛紜,所以,要把看似絕對和唯一的說法打破,意識不同的療法是基於不同的學說,並把當事人如何看“自閉症”和對他們的獨特意義放在中心,就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

記得近來看到一個討論,是自閉症的群族討論用“person with Autism” 或 “autistic person”更能表達時,我聽到不同的父母和當時人有不同的演繹,有人說“autism”是自己身上不可或缺的部份而他為此而驕傲,所以喜歡“autistic”多於“with Autism”,也有人說 Autism 只是其中一部份,所以喜歡“with”這一詞。我想重點是背後說話者的所重視的價值和他們所持守的原則,並他們的夢想和渴望。我非常喜歡這些討論,因為“自閉症”不再只是被醫生和心理學家所窄化的病症,不再是非黑則白的是與否,而當時人能與這些論述對話,挑戰,再尋到自己偏愛的身份定義,這是相當可貴的。我希望在未來的工作,能有空間可開啟更多類似的討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