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課程功課-反思文章08

今次的主題是沉溺,以濫藥為主。我自己之前接觸這部份不多,只是讀輔導文憑時曾做過網絡沉溺的主題功課,當時學到香港有機構會應用CBT和MI(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來協助相關人仕。而在聽熱線時,可能因為熱線能保護私隱,所以也試過聽到一些因性方面沉溺的求助者打電話來舒緩情緒。當時回應的方式是預以不批判的接納態度,並同理致電者情緒,當致電者希望聽到一些方法,我也會用CBT為基礎給一些意見,再給予一些專門機構的電話,鼓勵他們求助。

這主題似乎和我支援的對像-家長-看起來不太相關,但當我看到關於 Rite of passage的文章時,就找到一些啟發,或能應用在現在支援家長的工作中。

現在我教授家長的方法稱為RDI,詳細不作解說,簡單說,家長一般需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溝通互動模式,以重建親子關係,達致孩子的成長。其中一個重要的心法是“慢下來”,所以我之前創作了“阿急”和“阿慢”,以了解各家長自己和它們的關係,並它們各自的好/壞影響,並家長希望現在和它們的關係是怎樣的,背後獨特的故事和知識技能又是怎樣的。
我發現有些家長已能逐漸做到慢下來,並對孩子增加理解。但有些家長在努力一段時間後,阿急又回來了,溝通又開始變得權威式和命令式。之前我從failure map和 absent but implicit 處取靈感,幫助家長和我自己過渡這部份,但,我內心仍有一種氣餒。
看過這星期的文章,對我的啟發是: 從急轉為慢,其實亦是從舊身份轉去新身份(可能對某些家長,是從話事人轉為聆聽者和引導者),面對許多未知與不安。當做不到時,更感沮喪。原來,中間這個從舊模式轉變的過程,有一個過渡的階段(即separation, liminality, and incorporation三個階段的中間)。反來覆去也是平常的。當反覆變得平常,對我和家長來說也是比較能繼續向著目標進發的。

並且,我覺得若能訪問過來人家長來了解他們的歷程,並與新手家長分享,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讓大家有心理準備接下來的路程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可多作準備。
另外,雖然我也有和家長討論舊模式的好處(例如阿急的好影響),但這次的文章,令我覺得可以更深入到家長之所以難以離開阿急,背後所重視的價值和夢想是什麼。當他們能看到“阿急”背後想要的東西時,或許能幫助他們找出如何過渡到“阿慢”。

寫到這裡,我也反省到自己對“沉溺”一字的固著想法,以前都只集中在毒品,購物,網絡,性,食物等等的沉溺,窄化了對這一情況的理解亦有無意地病態化了這些情況。

其實沉溺可以是一種投入和追尋,當事人對它的理解和演繹才是最重要的,標籤別人或自己為“沉溺者”很容易只看到負向的面貌,進入失敗的故事主線。如何看到”沉溺”背後的那個“人”(於我,就是如何看到重覆跌入“阿急”羅網的那個人)獨特的追求,價值,夢想和知識與技能,發掘出這人的獨特經驗,找出支線故事,就是我想NT帶給我的啟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